走近恩施非遗文化实践活动(二)|| 一份体验,寻非遗文脉

时间:2022-02-16   信息来源:3044am永利集团欢迎您    阅读量:


2月14日和15日,实践团前往了宣恩县墨达楼体验傩面上色工艺、钟鼓楼赏宣恩灯戏,随后在恩施市内体验了西兰卡普织物制作,并参观了恩施州文化中心。

2月14日,实践团上午前往宣恩县,参观了墨达楼,并在景区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了傩面上色工艺实践团采用的是纸质傩面和水彩颜料进行上色,但传统傩面多半为木制雕刻并使用特制颜料上色而成。原计划参观宣恩县博物馆因周一闭馆取消。下午实践团在钟楼适逢宣恩灯戏排练,便驻足欣赏宣恩灯戏是流传在湘鄂两地边区的艺术奇葩,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流行于珠山境内的民间戏曲和曲艺表演艺术,充实了灯戏的表演内涵和声腔艺术。对于灯戏的传承,民间艺术大师董兴林曾说“我虽是耄耋之人,但我壮心不已,在我有生之年,一定为传承、创新宣恩灯戏奉献微薄之力,让灯戏这朵戏曲奇葩常开常新,永不凋谢。”

(实践团在宣恩街道偶遇2022冬奥会吉祥物)

实践团在墨达楼门口合影)

(实践团完成傩面上色与工作人员合影)

(实践团在钟楼偶遇排练中灯戏的传承人指导其学徒们)

     2月15日,实践团两位成员上午一同前往了裁女周工作室,在周琼女士细心教授下,实践团两名成员制作了西兰卡普织物。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的意思是花铺盖,被视为土家人智慧、技艺的结晶。旧时土家妹子出嫁,都会带上精美的土花铺盖作为嫁妆,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西兰卡普以麻、棉纱为经,以多色彩的粗丝、毛绒线为纬,色彩热烈、构图精巧、结构严谨,纹样以菱形结构和斜线条为主,讲究几何对称和反复连续,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土家族心中,热烈、鲜艳、祥和,最能代表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所以大多数织锦及土家服饰上都用上了红色,有“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说。

周女士说:非遗文化是我们恩施州的瑰宝,作为新一代年轻人,我们应该予以学习和传承

实践团两名成员在周女士的指导下完成的西兰卡普包包)

下午,实践团两名成员一同参观了恩施州文化民俗博物馆。恩施州文化民俗博物馆是湖北省规模较大、文物藏品丰富的地区级综合性少数民族博物馆,向实践团介绍展示了从建始直立人到各个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面貌,再现了武陵地区人类形成、发展、壮大的整个历程,构成了一幅多彩绚丽的民族风情画卷。恩施博物馆建筑风格具有少数民族特色,馆内展出重点是民族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

(实践团两名成员在恩施州博物馆合影)

(博物馆内陈列的展品虎钮錞于与木制雕刻傩面

旧时傩面表演照片)

浓郁的土家文化尽收眼底,展示内容非常丰富,如“双虎钮錞于”、“巴式钟”、“巴式矛”、“巴式剑”以及“土司帽”、“土司印章”、土司夫人使用的“金凤冠”及土家族苗族服饰刺绣等珍贵文物。特别是“双虎钮錞于”曾参加了法国钟铃艺术节,称之为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双虎钮錞于”是古代祭祀和娱乐活动使用的乐器。恩施州文化馆旨在建立群众对非遗项目的直观认知,让广大市民从远距离地"我看非遗"转变为主动参与非遗的保护传承,真正使非遗项目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得到"活态化"的传承与发展。

体验非遗,我们沉浸其中!